阅读经典 传承国学
尊敬的老師、親愛的同學們:
大家好!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《閱讀經典 傳承國學》。
“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”,曆史的滾滾長河,民族的浩瀚星空,人生的坎坷立場,無不浸透著中華文化的精神,于是,千百年中國傲立東方,曆史長河金鯉化龍,浩瀚的廣宇群星燦然,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梁。“會當淩絕頂,一覽衆山小”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,“了卻君王天下事,贏得生前身後名,”是辛稼軒呐喊的兩宋悲歌,“我自橫刀向天笑,去留肝膽兩昆侖,”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。
神州大地上,國學文化傳承千年。何爲國學?是司馬遷熟悉華夏文明,留下了傳承民族魂魄的《史記》;是李時珍涉足千山萬水,遍嘗百草,用自己的腎親身體驗造福于後人的《本草綱目》;還是紀曉岚精通經、詩、子、集,整理出浩瀚的《四庫全書》。何爲國學?不就是經得起時間洗練而沈澱下來的,能夠在千百年後還能給人深刻啓示,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,文化積沈嗎?
《弟子規》是人們的生活規範,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,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,做到與經典同行爲友。《弟子規》是儒家的基礎,是人生的基礎。
《弟子規》原名《訓蒙文》,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。以《論語》“學而篇”弟子入則孝,出則悌,謹而信,泛愛衆,而親仁,有余力,則學文爲中心,分爲五個部分,具體列述弟子在家、出外、待人、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。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《訓蒙文》,並改名《弟子規》,是啓蒙養正,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,養成忠厚家風、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。幾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,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。小孩子在他年少時記憶力非常好,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,生活智慧記錄下來,並爛熟于心中。盡管此時他還不理解其深刻含義,但是先記住,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,有時機再反刍一樣。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,理解力也在成長。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酵,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。如果在孩子記憶力強的時候,不給他一些經典的東西存儲在腦子裏,沒有“厚積”,怎麽能“薄發”呢?怎麽能融會貫通,觸類旁通呢?《弟子規》共360句,概述簡介以精煉的語言,對兒童進行早期啓蒙教育,灌輸儒家思想,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,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,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,是炎黃子孫奮鬥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,它猶如一束光芒,潤澤者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。
國學的經典,華夏的輝煌,成就了偉大的不朽,締造了民族的昌盛;國學文化,是華夏民族的靈魂,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梁,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,傳承中華文化,扛起民族複興的偉業,讓中國這條龍騰飛于世界東方。
謝謝大家,我的演講完畢。